「杂谈」The Jitterbug

大学专业课完结总结 & 2021寒假计划

Posted by Culaccino on January 27, 2021

虽然大三下还有项目管理、大职和创新实践三门,不过所有最重要的专业课已经在前天全部完结啦(瘫)。因为下学期没什么大课,课表几乎是空的,最费时间的估计还是要赶紧把大创项目的软著、专利和论文写完,最后六月份结题,其他的就是实习的事,寒假得去好好找一下,此外就没什么大事了,剩下的都是自我沉淀的时间,所以还是要好好规划一下。

老实说真的很没有实感,仿佛自己不久前还是个刚进大学的孩子,还有无数知识没学;转眼间已经要成为这所学校里最老的一批人,要为自己的未来道路、人生大事负责了。我常常思考着,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心中的执念究竟从何而来,想要和什么样的人一同走下去,到底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人们常说大学是人生的最佳试错阶段,而「试错」的答案,应该是当事人投入全部热情和精力、赌上自己一个阶段内的一切后才能得到的结果。可课业繁重的大学生的精力始终还是有限的,并且很多时间都需要处理社交关系(不论是对外还是对内),实际上最终能够进行的试错次数非常少,且往往每一次都是对上一次的妥协。所以当快毕业的时候,明明自己几年来尝试的事情不少, 被很多人羡慕,但还没得到一份让自己满意的答卷,从而会感到焦虑迷茫,这也是情理之中叭。

大学的第一阶段有很多惊喜,也有很多遗憾。但如果将我的记忆全部删除,让我回到2018年的那个夏天,我想,我还是会走一条完全一样的路,遇到完全一样的人,做完全一样的事;然后,不断摔倒,不断反思——最终让一切归于平静,与自己和解。

贴一张软工考试前的复习桌面,纪念一下最后的考试周。考完感觉整个人都没法呼吸了,ddl周完了紧接着期末考试周还天天两三点睡这谁顶得住啊щ(゚Д゚щ)

@Culaccino - 2021.01.25

Part I - Conclusion

其实挺多都在生日总结的地方写过了,不过那里更多会记录详细的事件经历,在这里我更多会记录一些好玩的、自己想写的东西,会包括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不过说实话,把自己两年半的经历和挣扎从头开始连根拔起,真的写的我好辛苦啊qwq快落泪了,明天必去吃点好吃的。

ACM-XCPC

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ICPC)也就是我们平常常说的ACM-ICPC,而因ICPC赛事模式不当,近年来国内兴办CCPC以规范和完善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赛事体系,从而使得这一系列赛事被统称作ACM-XCPC(ACM-ICPC/CCPC)。

题外话,ACM协会已经不再赞助这项赛事了,所以本来应该改叫JB的(。)圈内人现在更多习惯用XCPC,但因为ACM这个叫法已经出圈了,我们平时还是会以ACM来指代这项赛事。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回答,即「ACM」可以解释为:Algorithm & Coding & Math,真的是非常妙(大笑

我在2018.11.10第一次校新生选拔中以五题的成绩成功进入校集训队,以Wsystem9350的名义开始了自己的ACM生涯。这个名字的来由是在我小学的时候,当时我们一群hxd喜欢上课传纸条讨论奥数题目,为了防止纸条被老师捡到然后被叫去谈话(笑死)每人为自己取了个四位数字的代号。935表示ice(字母的序号),0是我最喜欢的数字,所以就变成了9350;而“Wsystem”即为“world-system”,整个名字就是“世界系统的第9350号”。每每回想起那段时光,我都不得不感叹知识、朋友与爱给予我的影响。 不管是小到那个传着纸条的网络,还是大到这整个世界系统,愿自己都能以“9350” 的身份,默默地、但无可取代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就是这个名字的来由。我在参加除了XCPC以外的各种竞赛时也都是用的这个名字。

虽然已经在2020年5月的时候提前退役了,但不得不说,ACM生涯真的是我大学生活中最充实的一段时间,充实到让我不得不在其他事上做出妥协,甚至差点搞垮身体,但回想起来又不得不感谢这段经历。虽然出去比赛的次数不多,最高也只拿了个CCPC女生赛的银奖,但这项比赛让我能有幸参加各类高强度的训练、能够有机会面对面接触到圈内大佬,使我能比同龄人能更快一步认清自己,去思考自己的思维模式究竟适合做什么,让我能够有针对性地探求未来的出路,我想这是其他任何一个比赛做不到的。

比赛终有打完的一天,荣誉都是暂时的;但因ACM获得的知识、品味、勇气,和因ACM相识的几位可爱的人们,他们会永远留在我心中。

(这全体压扁就离谱)

——

在比赛里我最喜欢做的题目是数据结构题和图论题,最擅长的是各类瞎搞的思维题(什么),最苦手的是dp和数论。不得不说,算法竞赛真的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原有的知识架构,让我通过摸索自己擅长的题型,通过“自己更擅长以怎样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逆向得到“自己更擅长做什么”的答案。这一点会在下面的CV中一起说明。

此外,赛制所要求的“高精确性”,不论是答案的完全准确、严格的时间规定(限制了算法复杂度设计),还是比赛过程中开题的策略、以及封榜后隐藏着的心理博弈,都要求了参赛者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有非常深刻清醒的感悟,并且通过大量的训练将其变为「条件反射」,这个过程深刻影响了我的思考方式(因为自己在高中时从未参加过任何正规的竞赛培训,没有任何竞赛思维)。所以在ACM以外的很多领域中,大家很多对知识“不求甚解”让我非常震惊。我觉得,让自己“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是我做一件事的底线,与其水一项不知道能得到什么的比赛,做一件让自己能够有真正收获的事才更加重要。

回顾自己的ACM生涯,其实真的是挺自闭的,前两个学期打得很开心,但暑假的高强度训训练搞得自己还没充分消化就有些厌赛了,应该说零基础的自己还是不是很适应竞赛的思维吧。面对难题时,我更擅长以科学家的思维,不计时间代价地、从多个角度去解决一个问题,并且挖掘问题背后可以扩展的面,反过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对于有条件限制的问题,我会以工程师的思维,先做充分调研,在已有方法上做各类优化,在效率和准确率面前,我可能更倾向于牺牲一部分准确率来换取全局的性价比。而算法竞赛,既要求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开难题,又要求在规定时限内做到完全正确,没有一点通融(相比之下IO赛制可以踩点给分)——但在现实生活中解决一个问题时,时间限制和数据范围不会直接给出,需要自己去收集资料,自己去分析设计;在整个项目中代码层次的设计、数据的接口、局部数据结构和全局架构的适配程度等等,也并非一个人的工作。虽然XCPC中三人一组,一定程度上考验了队友间的沟通合作默契度,但大家更多情况下还是各有分工(比如组内会区分出谁是数论选手、谁是图论选手);而队友间磨合的过程同样非常长,更何况不同部门岗位间的磨合,远要比三个一起打同样比赛的人之间磨合要难得多。

所以,我一方面通过XCPC不断强化自己的竞赛思维,希望自己能够在打比赛的时候得到更好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反思这种竞赛思维会不会限制了我其他方面的发展,让我错过很多必要技能的训练。甚至于比赛打自闭的时候会去想解决了一个小问题后又能如何呢,大问题解决了吗(草主要是因为太过热爱导致太自闭了,自闭到偏激了,但其实解决小问题获得的能力和经验才是解决大问题的基础qwq菜是原罪)。所以自己的ACM生涯是在一半热爱、一半怀疑中度过的。

但还是那句话,算法竞赛带给我的除了算法知识本身、以及利用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多的让我自律,坚定了自己永不苟且、绝不放弃的信条。大学后真的有太多的诱惑,一条条”捷径“生怕我看不见一样,在我眼前乱晃。”水比赛刷绩点丰富简历“仿佛就是优秀大学生标配一般,这种现象说实话也让我看开了不少。但我还是会和之前的一样,要清楚自己在做的究竟是什么,永不苟且。

CV - Visual Caption

从大一下开始跟着李平老师开始了自己的科研生涯,做的方向是计算机视觉,具体课题是Visual Captioning(视觉描述)。计算机视觉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分支,是以数据为驱动的优化应用科学。很多具体的思考在19周岁生日总结里写的很详细了,这里就不再重复辽。

这学期主要是把实时描述的效果做出来了,然后做了个手机客户端,并且连上了语音库,大致上把项目整体的样子做了出来,但实际上用的是图像描述(别骂了别骂了)。说实话,实时描述还是存在非常多的问题的。学界更多在乎模型在数据集上的跑分,以这个目标为驱动,模型设计更偏向于“对整体进行把握”,即把整个视频当做一个整体,不计任何时间算力代价地挖掘其信息,然后将其转化为文本;而对于实时描述来说,先且不论本科生是否能拥有做实验用的硬件基础(卑微),现阶段能够用的特征提取的源码、模型源码所需的环境是否一致,甚至代码是否能跑的通都是一个大问题。更何况现在顶会文章灌水、甚至造假的问题愈发严重,哪怕是我们随便挑的几篇paper复现不出来也是经常的事,源码开源仿佛成了作者提高文章中奖几率的手段,而不是为了促进领域研究发展,这真的很打击人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但除此之外,我以前想着,计算机视觉既然作为一门「应用科学」,研究的切入点会不会更偏向于工业界的需求这一块?但可惜,至少在Caption这个领域并没有(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呜呜呜呜呜)。一年多接触下来,我觉得除了一些经典模型和几个general but make-sense的新机制让人学得大呼过瘾,很多文章让我看下来觉得“嗯挺好”、“这样也不错”而已了,更何况这都还是顶会的最新文章。

因为项目和学术两者的瓶颈,我觉得自己仿佛陷入到了一个思维的怪圈中,以至于每每让我怀疑以项目作为驱动的科研到底是否合理——或者说,AI、机器学习在学界和工业界那天差地别的反馈周期是否真的能平衡。当然这些都是我以一个初学者角度思考的事情,说实话我连科研的门槛都没有摸到,其实是没资格谈论这些的。但当时问研究生学长关于特征提取的问题的时候,他说“我也没有测试过自己的数据集”时,我真的……(挠头

倒不是说用机器学习去探究世间万物数据的内在结构是什么枯燥的事,相反,我觉得这件事本身太美了:人类用已经开发出的统计方法去探究人类社会自身,这本是我所期望的「用可以严格证明的已知去探求虚无缥缈的未知」,学科本身也同时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因素,应该说是非常浪漫的一个方向,这曾让我无比向往;但现实是我在论文中读到的不是解释性逻辑性很强的科研结论,而是研究者们的不易(。)甚至论文能完美复现的论文能被李平老师夸一句“那挺好的”……而且,说到底,既然探索的是人类社会,那研究过程中其实还是需要了解一定社科科研的方法的。而根据我学工程金融的同学说,社科类科研真的非常玄学,哪怕是能不能收集到自己想要的数据就已经足够让人心烦了,分析起来还基本是“面向已有经验分析”。由此,课题研究的目标 & 论文的切入点 & 项目的目标,三者几乎是割裂的状态,这便是我这一学期最大的心结,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往什么方向前进,钻到一个方面后其他两个方面又该如何与导师交代,每日每夜思考这些,真的非常让人心烦。

通过ACM-XCPC和CV科研的经历,我现在多多少少有些明白自己具体想做什么了——我可能更适合做逻辑性强、解释性好,并且有可视反馈的开发设计工作。当然反馈周期可以不需要很短,自己能够接受的反馈周期自己还是清楚的,但一定得是一份“能让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事情。科研、理论研究我觉得对我来说更适合作为兴趣爱好,就比如物理到现在仍是我的最爱,作为爱好就不需要有任何精神上的压力,不需要为了生存做出任何有违于良心良知的事情;而工作,正如马原中说的,既有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也是为了实现社会价值,我希望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能够在自己喜欢的基础上,真的为这个社会带去一些什么。

Major - CS

呜呜其实我真的不是很想写专业课这一块,一是因为HDU的氛围和节奏真的不适合我个人静下心来做一些深入的学术研究;二是老师授课水平差距悬殊,尤其是大二下以后,我怎么感觉自己选的好多都是雷啊(捂脸),虽然从大一开始所有专业课基本也是自己自学,但说实话老师的影响还是很大的qwq(就比如说你课上不好那能不能事情少一点啊ballball了)。

那么以自学的角度,来说说我的专业课学习之旅。应该说大一和大二上是我学专业课最认真的三个学期。通识课里,四门数学(高数+线代+离散+概率论)、大物,专业课里C、C++、数据结构、数电,这几门算是学的非常深入的,就大概是现在让我给别人辅导我大概也能讲出个所以然出来的那种;计组、编译原理、数据库这几门靠着考前几天预习卷面考的也不错(同样平时摸鱼的课这平时分真的是很不一样233);当然也有几门显然不能靠考前突袭得到好的分数的科目,还有一些我最不擅长的开卷考和网课考试……但不论如何这些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在大二下创新实践的任务开始越来越紧的时候,我对于专业课的态度就不得不从「我想先把它学好,然后看看它会有什么用处」变成了「我对这门课到底有没有兴趣,它对我现在研究的领域有什么用」这种被动状态了。我仍记得大二上周围都在“概率论靠背靠刷题的”的时候,我一个人津津有味地啃着原版《Probability Theroy:The Logic of Science》(即概率论沉思录,真的是一本神书,主要是以贝叶斯派的观点来阐述概率事件。啃起来挺吃力的,也看了很多网友的分析、读后感,但就是它让我喜欢上的概率论,这也使得我在大二上创新实践学习机器学习时非常快乐)。那时候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只要我想做的就一定能够做到,哪怕不按评价机制来也可以做得很好;但这种自发的快乐也在越来越多的琐事中被我渐渐忘却了。

当然不得不承认自己在刚开学后,大概是大一一年的时间里,整个人在生活态度上还是比较偏向于做题家思维的。看似一直主动积极地找事情做,但实际上是安于现有的评价机制和自己的那些套路,让自己能够以一个被大家羡慕的人设,藏在每个看似不错的阶段成果下。直到大二开始真正学习机器学习后,我才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然后不断怀疑,不断否定,循环往复(大概是否定之否定定律?2333)。我也不知道这种情况会持续多久,也许是一生叭,哪怕开始新的方向、到了新的阶段。

但这些也终成序章。经历了这五个学期,我觉得自己离高中毕业时许下的愿望、想成为「无忧又无惧的人」真正得进了一步。两年半来自己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变得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无知了,变得想要迫切地去寻求什么答案了。这样看的话,自己大学的前半段可能又过得还不错?嘿嘿。

Habits

草终于可以不用做让人抓狂的忏悔工作了()接下来写点好玩的 好耶!

Music

感觉自己在音乐中逐渐成为了过去之人(?) 大学以来后就基本只是天天挂着耳机听听音乐了,钢琴也没有在继续弹。大二上10月份的时候其实马克西姆来上海办过演奏会,当时暑假知道这个消息后就想着一定要去,但是谁会知道自己正是从大二上开始自闭的呢,呜呜qwq

不过大二下的时候在家里闲着无聊,就入坑了吉他,快乐得一批。不过因为太忙就几乎没什么时间练,目前也只是入门水平,学会了简单扫弦、分解和弦qwq认谱倒是没什么困难,但是我感觉吉他和钢琴之间的手势逻辑差异还是不小的,还是得多练练qwq。梦想在未来成为指弹选手,然后出去撩妹(?

吉他的型号是彩虹人mc10,36寸的旅行吉他。我觉得作为初学者的吉他来说还是挺不错的,共鸣并没有很醇厚的那种感觉,但音色还是非常清亮的(就其实比别的初学者用的吉他要好不少,只是同1k+价位间比较比较),更何况尺寸也刚好适合我(…)弦距稍微有些大,钢弦弹久了手还是会有点疼,但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自己没留指甲。5.20在寝室里表白吉他的时候拍的哈哈哈哈:

听歌方面的话,我大概是相当杂食了。看了一下18年到20年的年度歌单,大概18年的时候更偏日式流行,19年的时候更偏电子和纯音乐,20年的时候开始喜欢听很多金属核和白噪音。此外作为老音游人还特别喜欢听各种(听了手指就会痛的)音游曲,被安利后也会去听一些电影游戏原声,当然也不局限于音乐本身,偶尔也会看看一些经典的音乐剧、歌剧,总之就是特别杂(没眼看自己奇奇怪怪的日推.jpg)。

20年最喜欢的曲子应该是《Everything’s Alright》by 塞壬唱片-MSR/DJ Okawari,是明日方舟(目前玩的最多的手游)给这一届高考生的礼物。是一首非常平淡轻松的曲子,甚至说没通过旋律本身传达出作者碗叔的什么感情,但就是治愈了无数个夜晚中的我。

Art

呜呜呜呜呜呜我也想成为画触qwqqqq

我是在初中的时候开始学习素描,一直学到了高二。在上高中前父亲曾问我以后想不想走艺考的路线,可以考虑考虑未来去美院,也许未来可以不用那么累。但我其实是只把绘画作为兴趣爱好,心中对其是敬而远之的。绘画是一种将人对世界的主观能动反映、通过巧妙的绘画技巧展现出来的过程。但在我学习素描时,老师更多还是将怎么将物体的型、环境光影这些画得更好,而自己对描绘物、对所刻画的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需要自己去感悟,这是光学习如何画画所不能弥补的。

在知乎上有个「你觉得物理哪里最吸引你」的提问,有个回答我非常喜欢:「因为物理是想象力的栖身之地」;同理,我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摸索人类的各个领域,去了解社会运转的机制,去看看不同行业人们的姿态,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才是有活力、有内涵的。在这种基础上,自己对于「美」,才能做到不光是能够欣赏,还能够去创造。

现在想来,自己在平时生活中能有那般野心,大概也是源于对「追求真理和美」的野心,拜这段经历所赐。

现在我也只是偶尔才画画啦,因为是真的太忙了qwq 想着今年过年应该会画一张完成度高一点的贺图,如果能肝出来的话应该会去印成明信片ovo(在咕了在咕了

此外有太太为我画了人设 好耶!!

Games

游戏真的是可以讲得很详细的一部分,但要是真的全写出来我人就无了orz 应该空下来以后会对真的非常喜欢的游戏单独写一写。大二下在家里的时候入了Switch的坑,因为真的被塞尔达震撼到,所以就去看了很多对塞尔达的分析视频。目前比较喜欢看Gamker攻壳的游戏鉴赏类视频,以及对于自己所做游戏的经验分享视频。

20年玩过的游戏:

  • 明日方舟/Arknights
  • 纪念碑谷
  • 塞尔达
  • Florence
  • Deemo
  • Cytus2
  • Osu!
  • Malody
  • 歌姬计划
  • 动物之森
  • 空洞骑士
  • while True learn()
  • Carto

未来有更好的设备的话,很想玩一下《死亡搁浅》qwq

——

翻相册的时候翻到了自己给自己画的刀客塔人设2333

表面巴别塔恶灵、天灾欠我两个e,实际阿巴阿巴,真的没睡醒(?

Journey

太卑微了大学以来真的没怎么出去旅行过,应该说连完整的杭州都没走完,想了想自己就挺离谱。

大一的时候还是很喜欢跑出去玩的,清明小长假的时候去浙大紫金港校区骑了两圈自行车,暑假集训完去之江校区拍照。

大二上寒假去东北秦皇岛参加Wannafly Winter Camp,中途15号的时候溜出去玩了一下,不过因为太冷了,单反的电池都冻得不能用了,所以没能好好拍点照。当时本来想结束以后顺便去北京再玩几天,但疫情从那时候就开始爆发了。

大二下真的在家里憋坏了,甚至我跑去书店、咖啡店上课都会感觉自己坐不住,当时念在网课有回放,所以就没好好上课。有时候就是手机里挂着网课,人会在小区的小桥上思考人生。暑假的时候倒是和朋友一起去了趟上海,当时主要是奔着ChinaJoy去的,但因为上海去过很多遍了,所以其他著名景点就也没有再去。

大三上……唉算了,偏偏放假的时候疫情复发,我服气qwq。

父亲特别喜欢在朋友圈里发自己的旅拍作品,还总是跟我讲他大学的时候,奖学金一半用来理财一半用来旅游,人活得那叫一个惬意,我恨啊。

但乱浪就算了,还是希望祖国能尽早彻底根绝新冠疫情,愿21年平安喜乐。

好像手机里只有在紫金港拍的这张了qwq 在春日正午的阳光下骑自行车真的好舒服哇~ 以及希望自己能在毕业前能有机会去钱塘江夜骑qwq

Life

生活上,感觉自己的这两年被学业填满了,少了很多生活上的仪式感,还真的是挺累的(能不能让我回高中歇一歇)。大一的时候还有精力,在周末的时候去博物馆等地方转一转,可以带上kindle和耳机就坐上地铁出个远门,还可以和某女人@仲圭 一起出去探店、恰好吃的,暑假一天集训下来补完题后也会去看看电影……但现在如果有这些时间,我估计就直接躺床上补觉了叭233

说实话一想到这些就很感谢自己的朋友们,一群同样在努力、但能够相互扶持相互鼓舞的朋友们。

反思一下自己,明明高中的时候是天天十点睡、五点起的好孩子,大学以后几乎天天熬到十二点、一点,感觉整个人都给熬傻了,周末不管睡多久都还是会觉得困,真的挺不好受的。希望自己接下来大学的第二阶段能够养成一个,至少没那么阴间的作息qwq

此外,在20年暑假的时候买了vlog相机(Osmo Action,二手的性价比还挺高的ouo),想要开始记录一些生活中幸福的琐事,就比如说拍一拍一家人过年,拍一拍朋友一起出去玩这些。应该挺多都不会专门去剪辑,就是单纯以视频的形式记录这些事情,想看看了就可以翻出SD卡来看看,像翻相册一样。(如果是有必要特别纪念的事情,我应该会找我爹借更好的设备qwq

——

嗯,那就继续这样砥砺前行吧,但也别忘了那些重要的人。

Part II - Plan

  • 创新实践
    • 软著申请
    • 看2-3篇paper,下学期备用
  • 找实习
    • 游戏客户端开发岗:unity深入学习,寒假争取完善上学期的作品
    • 算法岗:视寒假算法练习情况而定叭qwq
  • 专业课
    • 计网博客整理完,顺便再深入学一下,为找实习做准备
    • 复习数据库
    • 春招前再多刷点专业课相关的面试题
  • 考研相关
    • ※准备3月份PAT甲级,可以根据题目难度大概制定以下练习策略,整理一下以前存的板子
    • 多看看院校信息,趁着假期多查点资料
  • 读书
    • 《白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