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周岁生日总结。
想说的话有很多,但也几乎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絮絮叨叨。这一年确实有很多可说的,有对未来道路的规划、有对自己所学所闻的见解看法、有对世间美景的欣赏、有对兴趣爱好的开拓和坚持、有对为人处世之道的思考,也有对体制不公对环境浮躁的不满和委屈、有身边朋友不得已分道扬镳下的无奈,还有一些自己身心上的体会。
有时候觉得自己积累所得已经足够产出了,想要一口气将所有思绪倾覆于笔下;但真正将手放到键盘上后又觉得大概也就那回事。年轻人就是很喜欢把自己前进的每一步都放得很大,又把成长蜕变本身视作理所当然。
这条道路很长,我们都不是站在终点、可以随意喘息徜徉的人,但也并非零经验者。
科研 - Computer Vision
工作
大二是科研起步的一年。从2019.05.09选定李平老师作为自己的导师后,开始了以计算机视觉为起点的科研生涯。从2019年暑假开始,大二第一学期主要学习机器学习基础,并由每一组轮流为大家展示每一章的内容,同时进行了对深度学习前沿了解;大二上期末阶段开始撰写大创申报书,拟定自己团队接下来一年要做的项目方向,并准备接下来的大创申报流程,并在2020年寒假完善好申报书;大二下开始学习阅读文献,小组展示的内容也变成了对文献的阅读和探讨,同时也要开始同步推进大创项目的进程,在审核项目书、准备答辩、确定立项后就要开始准备项目半年后的中期验收。
科研的这一部分,是我「最能说」但「什么都说不出来」的一部分,也是让我这一年都处于一种明明一直在学也挺有热情、但总有种迷惘感徘徊于脑间的状态。
与大部分科研小白一样,在大二上学习机器学习基础时,也曾怀疑过自己是否应该坚持这条道路。导师给我们布置的学习任务比同级其他学生的要艰涩不知多少倍,而课题组也形成了「大家都没什么钻研激情」到「不想探讨」的恶性循环。我明白本科生的任务是将专业基础打牢打扎实,在此基础上有一个明确专攻的方向,此外导师也是明白本科生不会有太多时间精力给深度钻研某一科研方向的,同时也有绝大部分人还未学习概率论的最关键因素——但说实话,那种学习氛围完全就是大家摆出架子来互相浪费时间,所以说第一学期真的是非常压抑又挣扎的一学期了。最终我们组在期末展示时做了一个图片描述(image caption)的demo,复现了github上某一项目的代码,通过最简单的CNN-LSTM架构(encoder-decoder)实现了描述功能,并由同组伙伴@louyu写了一个GUI,将自己本地的照片导入到模型中,像大家展示了整个功能。效果不错,模型原理清晰易懂,自动手跑模型时也学到了很多。
这种情况在大二下的时候有所改善。为了完成大创申报书的填写,我们需要着手设计自己项目的模型,以此驱动去阅读各类顶会文章。我们组设计的是视障人士观影辅助系统,不同于第一学期做的image caption,之后的研究会转移到video caption上去。为此我去阅读了四篇相关的paper,设计出了我们的”奇美拉“模型,并修改完成了我们的申报书。在陆续经过院级立项、校级立项到最后校内答辩,最终成功国家级立项,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目前复现了其中一篇paper,还未能实现将自己的视频实时传入运行的功能。暑假在家里不能使用实验室的机子真的是非常难受了。回校后希望能加紧工作吧。
思考
而对于科研,除了上述目前的工作情况,我也对人工智能这一方向做过片面的价值思考,没有什么实际操作的经验负担,纯粹是想入非非。但也正如罗翔老师说的,「怀疑是为了更好地确信」。
人工智能不同于大众心里的那般好奇和恐惧,本质上时充分利用算法设计和已有数据实现模型”直接经验化学习“,即合理的模型算法设计和大量的问题相关数据是一项工作较好work的必要前提。在未接触科研前,我也曾天真地以为学术和工程是分家的,学术要比工程强不少,搞科研的要更加关心理论内核、多做做公式推导,科研人员要多多发paper等等——这些纯粹是没有养成正确的学术价值观的体现,因为从本质上误解了科研。机器学习,本质上是数据科学,或者说数据驱动的优化科学。曾听一位大佬说过,”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充分了解数据分布,理解系统原理,理解每一个参数的底层含义,又怎么能给算法提供正确的先验呢。“
而在我真正上手学习机器学习基础、阅读复现paper、弥补知识盲区时,我才发现有非常多突破性的工作都来源于工业界,如MLP、DBM,到后来大名鼎鼎的CNN、ResNet,以及COCO等著名的数据集。对于AI行业的产业链思考,以下摘自知乎用户@bebaa444的文章《一个AI PhD的毕业随感 (1) 学术篇》:
工程研究是需要钱的。新兴行业的钱从哪来?要么能产生价值满足社会需求,要么足够fancy能吸引风险投资。只有在社会需求和资本热点眷顾下的极个别行业才能有足够的资源支持不计后果的研究投入。更残酷的事情是,需求是善变的,资本是短视的,社会能够留给一个学科负投资回报率的周期是短暂的,只有在高估值的资本回撤前完成技术爆炸性提升–>市场需求提升–>更多资本进入&行业效益反哺研究的良性闭环才能真正对整个社会和行业产生正效益。而这之中的关键便是技术的研究方向要满足社会潜在需求点。近年来CV界无数爆款研究工作,如ResNet,FPN,GAN,模型量化剪枝,NAS,三维场景理解…无一不满足上述两点。
曾经的自己无比盼望能够读博、成为大学教授的一天,能够在同步推进自己的研究的同时培养引导学生一起在科研的道路上前进,这真是令人无比兴奋的事。但,且不论大学教职竞争下的严重内卷和任职难度,现在想来,真正进入大学实验室成为导师的人,他们或许并不是单纯的对研究方向的热爱,除此之外还有对育人的热情。AI界的大牛们,一部分人成为了成熟的、能独当一面的研究员,成为某细分领域的引领人;一部分人积极尝试产学结合,将自己深耕的技术成功落地,真正直接改变人类生活的同时也得到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并继续认真研究自己的工作;一部分人进入了学术界,虽然自己不做coding,但也带领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术新星。
衡量AI界从业者,不管是学术界科研人员,还是在工业界研究室里做科研的从业者,或是面向产品的研究员、调参师,正如@bebaa444大佬所说,一个研究员的评估标准从来不是顶会paper的数量,而是对技术理解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对技术发展趋势的精准判断。
在大二的这一年间,我先是因为课题组没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学习环境而挣扎过,又因为自己在linux上跑模型有大量操作上的知识盲区而痛苦过,也因自己未来的道路方向犹豫过,为自己想不清楚行业本质的无知而焦虑过;也因为认真学习理论并在研讨课上成功展示而暗自开心,因为模型顺利跑出并展现成为还不错的demo而普组同庆(?),因为自己摸索着学会了如何读paper并逐渐积累阅读经验而变得坚定,也因项目成功国家级立项而倍感荣幸。
身边的朋友大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渐渐得,心态上也有了分歧。我常常独自一人咀嚼着吃得并没有那么透的理论,私自苦中作乐;也与同组队友一起在实验室熬着,为GPU没被人顶掉而庆幸、为模型跑出期望中的结果而欢呼。——我想,作为一个科研小白,在一次次现实的鞭挞中逐渐改正自己对「科研」的认知,以此为契机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世界,逐渐形成正确良好的科研价值观,这是我现阶段最大的收获。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 ACM-XCPC
已经作为2018级HDU-ACMer退役了。这场疫情真是让人感受到了什么叫「计划赶不上变化」,服了。
在疫情爆发之前,由于自己大二第一学期没有比赛,所以只能自主训练准备第二学期的比赛;但又觉得不够,所以和队友约了去参加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2020 CCPC Wannafly Winter Camp,一共七天:
北方冬天真的是好冷啊。每次晚上补题要补到很一两点,第二天早上要六点半起床去校区听讲座讲题,每天下午打五个小时的比赛,晚上听出题人讲题,周而复始。说实话除了前三天效率比较高,后面由于期末周刚结束无缝衔接高强度训练、以及不规律的作息,导致每天早上都比较困,听课效率很低,下午的比赛难度又高,总是被迫自闭,晚上的题解也只能听一些自己思考过的题目,并且晚上不一定能补出来。当然这些是早就做好心理准备的,自闭也没有过于自卑——反倒说难得和队友一起聚在一起讨论题目、忘记学校中的诸多琐事,还是非常开心的。
不过这场训练也确实提供了很多吃瓜的机会。具体多的不想评论,单纯因为一件事而评论一个人是非常武断失礼的,更何况这仅仅是”二维的人“,而不是”四维的人“。不过,通过这次一系列事件,自己大概也算是明白了一个圈子的一种特征,也许有时候确实独善其身才是聪明的做吧。
不过,这些也许都已经成为了我的过去。但现在想来,这也算是圆了我的集训梦——离开自小长大的南方,离开父母老师,与几个集训队朋友一起来到秦皇岛,并与好多来自全国各地打着同样比赛、怀着同样梦想的优秀同学们一起坐在同一个教室里,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当然还有去秦皇岛了旅游了一趟2333真的是非常有意义的七天。
对于接下来,目前打算在大三的时候积极刷PTA考试试题,准备2021年的浙大PTA考试,算法学习不能停下。当然这个打算到时候和cp他们一起刷,大家一起交流学习ovo!
专业课 - Major
大二一年将重心重点转到了科研上,相比起大一会花上很多课余时间去钻研必修课程(高数、线代这些),除了大二上大物、离散、概率论还是用同样的态度对待,很多专业课让我感到「没必要、无所谓了」。虽然我向来不愿以他人的评价机制来约束规范自己,也不想过多评论某种机制的公正性合理性,只是想将知识内化,能够挖掘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但说实话HDU对待学术的环境还是让我挺失望的——很多同学面向老师、面向考试而不是面向知识本身去学习,很多老师主观上愿意帮助学生放水。所以每学期要选课的时候,总是能看到周围有同学问哪个老师给分高事情少时,一方面很理解他们的想法,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但另一方面也深感厌恶。用友人较左的话来说,这哪是什么“大学”,这完全就是在培养高级技工啊。
应该说,我大学生涯中负面情绪最多来源于绩点之争下很多人的虚伪、短视和自大吧,尤其是很多直接跳脸的(。)虽然这也是个人正义感在作祟,现在倒是看淡了很多,只希望能够尽量把项目做好,在科研上能有个让自己满意的初步成果。但不得不说,在这一点上我真的非常羡慕名校的朋友们,羡慕他们能够拥有一群特殊心气和感知频率的同学。我觉得承认自己很弱并不是一件难事,毕竟有很多都不会这是事实;但一个人的谦虚和良知能够被一个群体唾弃、虚伪自大者却在一个群体中占主导地位,这是不正常的。
成绩记录:大二上绩点4.605,年级综合14;大二下绩点4.478
学生工作 - Mooc
大二一年担任了MOOC社团宣传部副部长,并于六月换届的时候变成了社团的技术顾问。
说实话,自己在社团的这两年,除了部门内部的人际交往,很少有和其他部门的同学相互交流(除了几个ACM同伴比较熟意外),这也违背了当初自己加入技术社团的初心。不过不得不说MOOC的大家都好羞涩啊2333也没啥人来我宣传部交流、难道是因为一个女生部员都没有嘛(沉思
成为副部长后,先是在秋季招新时为社团做了2019招新海报,在面试完后参与了团建等活动,并为社团设计了会服(虽然到最后都没能做出来,属实难受)。整体上做的事情不多,不过倒是认识了非常多可爱的学弟,让宣传部变得完全不自闭了233这我倒是蛮骄傲的(啊这
我也时常在想,像MOOC这样的技术社团该如何招到真正美工水平高的部员;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应该提高社团的整体技术水平,提高知名度,让水平高的同学敢来并且愿意来——不过这大概不是一两年就能完成的事,大概如果真的做到这样的时候,我已经不在这个学校了233。
目前作为技术顾问,帮助社长副社长一起制定各类计划,目前主要还是招新的任务分配和通知。但是说实话, 我觉得社长还是太过于理论化了,画饼画得很大,但很多都没有按时付出切实行动,也有很多并没有必要……只能说尽人事听天命吧。
游戏 - Games
这一年玩的游戏是对我影响坠大der!并没有因为游戏影响学习233反倒是说,正是因为游戏才让自己从大学后比较自闭的状态下走了出来。果然游戏还是几个最好的朋友一起玩比较快乐。
明日方舟
最主要玩的必然是明日方舟/Arknights。作为开服玩家,看见舟游一步一步变成现今这个样真的是很有感触;作为自己目前为止玩的时间最长的一款游戏,可以说我从舟游中学习得到的知识,无论是哪个领域(美术设计、音乐、地理、历史、游戏策划、机制设计等等),其总量和密度都远远大于以往任何游戏。可以说,没有舟游,我就无法变成现在的我,没有办法从更多的角度去认识自我和世界、开拓兴趣爱好、丰富课余生活。在鹰角发布的招聘视频中,明日方舟主美唯老师说:“游戏作为一个年轻并且正在不断迭代的艺术形式,有足够的宽度与广度去包含各领域的艺术家的思想和表达。”能够在保证充足的游戏性、并不会过度影响玩家日常生活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方式向玩家诠释一个世界观下各种切实的“美”,我想这是我能够一直把舟游玩下去的原因。
目前的练度(欢迎官服的朋友来加好友!!! @Dr.Boundary8227)。最喜欢的是陈,另外比较喜欢小莫、双狼、麦哲伦、阿能。看板使用时间最长的是德狗和小莫。具体对游戏的感想,诸如关卡、角色、剧情等会在之后发在个人主页上。
目前的记录:
- 【剧情主线】:h7-4完成
- 【危机合约】:#beta - 12/18 ;#0 - 18/20 ;#1 - 21/23 ;#2 - 24/26
- 【集成战略】:#1 - 普通/困难-第一结局攻略完成
- 【干员】:已有151位干员,55个精二,4个90级,17个专三技能,3个专二技能,15个专一技能。
动物之森
2020年五月时买了Nintendo Switch,主机+塞尔达游戏总共3200不到一些。此外还购入了游戏动森和歌姬计划。动森则是另一款让我对游戏的印象完全改变的游戏。
(SD卡读取器我给忘买了呜呜呜呜!!!等到了然后把里面的截图数据导出来以后一起补!!!!!)
歌姬计划
(别骂了别骂了之后一起补)
旅途 - Journey
2020.01 秦皇岛
1.11-1.18在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训练。北方高校的建筑在凛冬中显得格外肃穆高大,哪怕自己每天早上顶着困意前去上课时看到中央大广场后正对着的科技馆大楼,都会心生敬意,步履变得踏实异常,仿佛朝圣一般。诗词赋中,无数作家赞叹冬日北国的震撼——我觉得自己也渐渐明白为什么了。
梭罗在《漫步的艺术》中这样写道:
每个人都在内心为地火建立了一处祭坛。在至冷的日子里走在最荒凉山丘的人们,无不渴望着有一把圣火能够像点燃炉子一样去温暖自己层层衣物遮盖的内心。一个健康的人当然可以弥补四季的亏缺,因为即使在凛凛冬日,他也能把炎炎夏日放在心间;他能想到的还有南方,当一切飞鸟昆虫早已迁徙而至的时候,定有那知更鸟和百灵鸟围着温泉嬉戏玩耍。
冬天的东秦分校,也在零下十摄氏度中孕育着希望的火,似要将一切冰雪消融。
–
此外,由于15号安排了一天休息,所以与cp@Gghost和队友妹子@wenkai三人一起去了山海关和老龙头。由于在空间中发过了所以就不再重复发啦2333
2020.07-2020.08 上海
和狗儿子@曦、云佬@smallcloud及表弟四个人去了一趟上海。7.30下午去了上海大悦城-明日方舟主题咖啡厅打卡(7.31是主题店营业的最后一天2333,所以就提前去了 孩子非常安详)。小莫的饮料和老陈的云吞面都超棒!
7.31中午出发前往上海国际博览中心参加ChinaJoy。有N1~N5、E1~E7、W1~W5,共17个场馆。会场主要分为互动娱乐展示区、智能娱乐硬件展览会、动漫衍生品展览会、综合商务洽谈区。展会是行业向大众提供最新成果、提高产品公司影响力的一大平台,也是众多圈内人的圣地。所以yysy挺后悔自己没买vlog机的,仅仅是拍照就全是人,大概只有视频这种载体才能同时从视觉听觉上展现出那种疯狂吧。
看到的比较有意思的是在人工智能展馆中的一个demo,当人在摄像头前摆出茄子手时会自动拍照,并实时追踪那个人,即同时用到Action Recognition和Object Tracking的技术,并且还是work online的,虽然稍微有点卡顿。相比起同样有实时性要求的我们组的项目所计划采用的,「用两个队列存取视频帧」的策略(详见《ECO》),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可惜技术人员不在旁边不能问问呜呜qwq
CJ属实没拍啥照片,只是,我切实从现场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中国市场和政策扶持所带来的可能性。参会者中,大有挂着身份牌参加业界专业会议的大佬,也有带着对一个领域的好奇疑问前来寻求答案的从业者,更多的是穿着个性、手提大袋、直奔自己心之所向的发烧友们。所以,纯粹是来感受一下这一国家级的数码互动娱乐展会的氛围,也是非常值得的。(毕竟自己也是老二刺螈了嘛233
当然,此外还在晚上还约了伟哥一起吃饭(让伟哥破费了呜呜呜呜甚至还请了饮料qwq),并且去bilibili总基地打卡。公司外围和在网上见到的完 全 一 致,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就是感觉,「这是上海味的公司」,与自己平时认知中的『杭州味』不一样(啊这
总结 - Conclusion
成年来第一次写生日周年总结。本来想将这件事放到过年时做,但一因为过年时正值期末考试周,可能会比较忙,没办法走心作总结,二是生日是对于自己而言更为有意义的一个时间节点,所以想要在这一天主动回忆回忆需要被感恩的人、需要被记录的事,因此才写下了这一篇总结。写的过程相当挣扎,一直在考虑什么可以写、什么没必要;又碍于文笔粗浅,写的过程中不止一次大段大段地删减更改,写到最后自己都麻了233
但是,将时隔半年、甚至一年的旧照片从手机中拣出来时,打字心底的感动便油然而生,过去自己的一年如走马灯般在眼前浮现、带着所有的风景和思绪。我总喜欢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考成果、却不喜欢将成长时的痛苦和挣扎分享出去;我也总喜欢拍很多无关紧要旅途中的美景美食,却不喜欢将这些随意分享在公开平台上。这也导致了身边很多朋友看到的总是那个闷着头想自己的事、对群体社交毫无兴趣的我,而不是那个对世间一切客观好奇的挖坑狂魔、也不是琢磨着为人处世之道而不愿随意发声的我。
过去的一年,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个道理。大二下在家上网课的那段时间,由于每天都要对着电脑从早坐到晚,自己的世界被完全局限在了一块15寸的屏幕上——嘛,听着是很有科技感,时间一长,并且变为强制性的,就算是我也感觉恶心了。于是所有工作的效率都比原来降低,导致经常要熬夜熬到很晚;再加上家里的环境并不适合沉浸式学习,导致自己的身心状态在那段时间里非常糟糕,甚至在回校以后的期末考试周出现过一点点胸闷的情况。所以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自己必须对作息做出严格的规定且要严格执行,“早起要远好于晚睡”在现在看来确实是这样。
在学习上,大三开始后,自己应该会开始着手准备考研的事情,首先是要收集院校的信息、每个院校的考试科目/内容,再者要开始重拾英语技能;同样作为考研时的主要履历,以及自己现在主要在做的科研,也要按照项目审核的时间节点,及时功能完善、正确做出理想的效果。
那么,20周岁时再见吧。
@Culaccino - 2020.08.29